腫瘤和免疫微環(huán)境之間有著很微妙的關系。
最近天氣漸涼,王先生一直在咳嗽,但他沒太當回事,覺得像以前一樣多喝熱水多休息病就能好??蛇@一次,連續(xù)咳了兩個禮拜也沒緩解,還咳出血了,這下他可著急了,去了醫(yī)院,結果經(jīng)增強CT和經(jīng)支氣管穿刺活檢被確診為早期肺癌,醫(yī)生建議立刻住院檢查,安排手術切除原發(fā)灶。
恐懼焦慮的同時,王先生也產(chǎn)生了一個個的問題:自己怎么就得了肺癌了?為什么之前感冒咳嗽的小病不用藥治療也能夠治愈,但是得了癌癥不僅要手術、要吃藥還很難治好呢?
這也是很多人都有的一個問題,為什么我們能夠抵御抗擊各種疾病的免疫系統(tǒng),到了腫瘤面前就束手無措了呢?
要明白這個問題,就要弄明白兩個點:什么是免疫系統(tǒng)?什么是腫瘤免疫逃逸?
日常環(huán)境中,存在著許多肉眼無法看見的細菌和病毒,但我們并沒有因此經(jīng)常生病,而是可以正常的生活,這得歸功于我們身體的一大功臣——免疫系統(tǒng)。它會識別和攻擊外來侵襲(病原體),同時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對自身的損傷,來保護我們的身體健康。
那么免疫系統(tǒng)到底是如何抵抗外來入侵者的呢?
它是通過三道防線來層層抵抗的:
第一道防線是皮膚和黏膜。它們直接與外界環(huán)境接觸,能夠?qū)⒋蠖鄶?shù)的病原體直接拒之門外。如果說我們的身體是一個城邦,它們就是最外圍的那一圈城墻,抵御著“敵人”——病原體的入侵。
第二道防線是巨噬細胞。一旦巨噬細胞發(fā)現(xiàn)異物,它就會將異物包裹吞噬,能夠有效隔絕大部分常見的有害細菌、真菌和病毒。他們就像是城邦的“守衛(wèi)軍“,能簡單的區(qū)分“非己”和“自己”,驅(qū)逐、殺死不被認為是自己“同胞”的病原體,來對抗外來侵襲。
這兩道防線的戰(zhàn)士們打擊面廣、應答迅速,但殺傷力有限,它們只能簡單的區(qū)分“非己”和“自己”,都屬于非特異性免疫。
而第三道防線是特異性免疫,是我們的身體在長期與外界的病原體接觸過程中,淋巴細胞(B細胞和T細胞)對特定的病原體產(chǎn)生識別,并產(chǎn)生相應的抗體和記憶性細胞,最終將病原體清除。他們是身體這個城邦中的“特警”——他們記憶力超凡,能認出有過“犯罪記錄”的病原體,在二次感染的時候,能夠 “快準狠”地殺死抗原[1-3]。
腫瘤細胞對于我們的身體而言也是“異己”細胞,在正常情況下,免疫系統(tǒng)可以將腫瘤細胞識別為“敵人”,并相應激活特異性免疫,殺死腫瘤細胞。
但為什么我們的免疫系統(tǒng)會對腫瘤束手無策呢?
罪魁禍首是發(fā)生了腫瘤的免疫逃逸[4]。
狡猾的腫瘤細胞,為了能在人體免疫系統(tǒng)的防御中生存、生長下來,采用了一些策略來“逃脫”。
主要有下面這兩種策略:
“偽裝術”,腫瘤細胞阻止了T細胞接受腫瘤細胞表面的腫瘤抗原,從而使T細胞將腫瘤細胞誤認為正常細胞。通過將自己“偽裝”成正常細胞,從而逃脫了T細胞的“追殺”。
“迷魂術”,腫瘤細胞在被T細胞識別、“認出”后,阻止了T細胞正常分泌出能夠殺死腫瘤細胞的抗體[4],誘導T細胞逐漸步入死亡。
因而,為了能夠恢復人體自身對于腫瘤細胞的免疫力,科學家們進行了非常多的探索,成功找到了多個腫瘤免疫逃逸的途徑,其中目前研究經(jīng)驗最豐富的莫過于PD-1/PD-L1通路。
PD-1是T細胞上的一種蛋白,是一種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,PD-1的表達會誘導T細胞死亡,從而阻止自身免疫的發(fā)生。但不與相應配體結合的情況下,PD-1是不會表達的。
PD-L1是PD-1的一種配體,存在與多個組織中,目前發(fā)現(xiàn)很多腫瘤細胞也會表達PD-L1,腫瘤細胞上的PD-L1能夠與T細胞上的PD-1精準結合,導致PD-1表達,從而誘導T細胞走向死亡,最終讓人的自身免疫系統(tǒng)對腫瘤細胞毫無反應[5]。
看到這里就應該能明白,并不是我們的免疫系統(tǒng)本身無法殺死腫瘤細胞,而是狡猾的腫瘤細胞在進化過程中學會如何逃避我們的免疫系統(tǒng)。
想要對抗狡猾的腫瘤君,除了通過放化療等方式直接殺死腫瘤外,恢復我們免疫系統(tǒng)對腫瘤細胞的識別和殺傷,也是一種重要手段。
目前已經(jīng)在美國批準上市的PD-1抑制劑,能夠恢復人體免疫系統(tǒng)對腫瘤細胞的識別和殺傷能力,它能特異性地和T細胞上的PD-1結合,給PD-1戴上一個”防毒面具”,來抑制PD-1的表達, 抵抗腫瘤細胞的”迷魂藥”——PD-L1,從而使功能受抑制的T細胞恢復對腫瘤細胞的識別功能[5],達到抗腫瘤的作用。
相信未來隨著研發(fā)的進一步深入,腫瘤君逃逸免疫的其他途徑也會被充分了解并一一攻破,重振我們免疫系統(tǒng)的雄風,保護我們免受腫瘤君的侵襲。
此文章內(nèi)容及圖片均轉載自好大夫在線。
參考文獻:
[1] Warrington R, et al. Allergy Ashma Clin Immunol. 2011;7(suppl 1):S1-S8.
[2] Van Parijs L, et al. Science, 1998;280(5361):243-248.
[3] 何維, 等. 醫(yī)學免疫學(第2版). 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.
[4] Hegde PS, et al. Clin Cancer Res. 2016; 22(8):1865-74.
[5] Lim JS, Soo RA, et al. Ther Adv Respir Dis. 2016 Jul 31.NP/NIV/3100/01/17/18-01/15/19f